单片机控制红外报警器的设计(红外传感器)
来源:56doc.com 资料编号:5D1665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5D1665
资料介绍
摘要:本文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控制电路、红外探头电路、驱动执行报警电路、显示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处理器AT89C51单片机。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系统程序可以划分为:数据采集,报警和显示等几个模块。(毕业设计网 ) 关键词:单片机、红外传感器、数据采集、报警电路、显示电路 本文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多种防盗报警器基础上, 从提高可靠性角度进行设计。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将报警器开关装在门锁上, 反锁门时打开报警器, 用钥匙开锁时关掉报警器。这样就避免了操作报警器不当而引起的误报、漏报。 二是对同一监测点使用多个红外探测器进行监测 (本文用两个探测器) ,对各个探测器的信号进行综合处理, 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探测器误动作而引起的误报。 三是加上“看门狗”电路, 单片机在受干扰后复位, 回到监测探测器信号状态。 四是报警采用电话自动拨主人电话机方式, 再由主人采取补救措施, 查实报警。 本报警器在设计、使用上力求简单、可靠。 1该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 2红外线防盗报警系统由电红外传感器、家庭智能报警器、单片机控制电路、LED控制电路组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功能设定、显示、本地报警等功能。 3探测器工作起来。当有人闯入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将探测到动作,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探头将人体辐射的红外光谱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比较电路送至门限开关,打开门限阀门送出电平,电平至AT89S51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运算后驱动执行报警电路使警号发声。 4红外线具有隐蔽性,在露天防护的地方设计一束红外线可以方便地检测到是否有人出入。此类装置设计的要点:其一是能有效判断是否有人员进入;其二是尽可能大地增加防护范围。当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追求的重要指标。至于报警可采用声光信号。(毕业设计网 ) 总体设计 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模块划分为数据采集、键盘控制、报警和显示等模块子函数。电路结构做成可划分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家庭智能报警器、单片机控制电路、LED控制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组成。用户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功能设定、本地显示、本地报警等功能。 本文的设计要求须包含如下结构:红外传感器电路、报警电路、单片机、LED显示控制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 毕业设计说明书目录 1. 引言……………………………………………………………………………14 2. 方案论证………………………………………………………………………15 2.1 传感器电路设计和论证………………………………………………15 2. 2 报警器设计和论证……………………………………………………16 3. 总体设计………………………………………………………………………17 3.1系统研制进程………………………………………………………… 17 4. 系统硬件设计…………………………………………………………………19 4.1 电源电路设计…………………………………………………………19 (毕业设计网 ) 4.2检测电路设计……………………………………………………………20 4.2.1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21 4.2.2 热释红外传感器设计电路……………………………………………22 4.3 AT89C51…………………………………………………………………23 4. 4 LED电路设计…………………………………………………………26 4. 5报警器设计……………………………………………………………27 5. 软件设计………………………………………………………………………28 5. 1 程序流程………………………………………………………………28 5. 1. 1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28 5. 1. 2 子程序流程图………………………………………………………29 5. 2 程序…………………………………………………………………… 29 5. 2. 1 主程序………………………………………………………………29 5. 2. 2中断服务子程序………………………………………………………31 6.软硬件的调试……………………………………………………………………32 6. 1 硬件的调试………………………………………………………………32 6. 1.1 无单片机的调试…………………………………………………………32 6.1.2有单片机的调试…………………………………………………………32 6. 2 软件的调试………………………………………………………………32 7. 附录………………………………………………………………………………33 8. 参考文献…………………………………………………………………………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