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理工学 > 采矿工程 >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来源:56doc.com  资料编号:5D10426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5D10426
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帮助
资料介绍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任务书,设计说明书49000字,CAD图纸4张)
摘   要
寺家庄矿井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距县城约8km,属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昔矿区的一个大型矿井。随着我国煤炭形势的好转,对煤炭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根据集团公司规划,寺家庄矿井需尽快开发建设。
矿井的设计思想是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特别是适合本矿井特点的工艺及设备。在充分考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资源条件,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同时对矿井主要技术方案进行全面比选,确保使矿井建成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投资省、工期短、安全有保证、国内一流的矿井。按照高产高效原则,精简人员和地面非生产性设施,以降低矿井投资和生产成本。
设计特点
(1)根据该井田的地质储量计算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0Mt/a,考虑矿井今后的发展,主要系统环节留有6.0Mt/a的余地。
(2)井田的走向为西北,向西南倾斜,煤层倾角为5—10°煤层平均厚度5.48m。
(3)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方式,初期共布置三立一斜四个井筒。主斜井、副立井均布置在工业场地内,其中主斜井装备1.4m宽胶带输送机,倾角16°,斜长1505m,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副立井布置在主斜井的东侧,装备两套提升设备,其中一套为一对1.5t矿车二层四车罐笼(一宽一窄),担负矿井全部辅助提升任务;风井场地中布置一对风井,其中中央进风井井筒直径7.0m,为专用进风井;中央回风井井筒直径8.0m,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
(4)大巷煤炭运输采用胶带机连续运输,大巷辅助运输采用架线式电机车。
(5)根据阳泉地区实际情况,考虑矿井煤层赋存条件,本次设计主要考虑15号煤的开采;达产时中央及南一盘区各布置一个放顶煤综采工作面。
(6)考虑到矿井瓦斯含量高,采用抽出式通风,同时设计采用抽放率较高的瓦斯高抽巷进行瓦斯抽放,并辅以内错瓦斯尾巷排放瓦斯。
关键词:斜井、立井混合开拓  胶带机连续运输    放顶煤综采  高产高效

图纸:
(1)、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置图;
(2)、回采工作面布置详图;
(3)、矿井通风立体示意图;
(4)、矿井巷道断面图册;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阳煤寺家庄矿三采区15号煤层设计



目    录
前    言    1
摘   要    4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5
第一节  井田概况    5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8
第三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    17
第二章  井田开拓    20
第一节  井田境界    20
第二节矿井储量    20
第三节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2
第三章  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24
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    24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4
第四章  井田开拓    25
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25
第二节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35
第五章  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37
第一节  井筒、石门与大巷    37
第二节  井底车场    39
第三节  建井工作计划    41
第六章   采煤方法    42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42
第二节  确定采(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44
第三节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48
第四节  采(盘)区的准备与工作面接替    55
第七章  井下运输    59
第一节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9
第二节  运输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60
第八章  矿井提升    66
第一节、主斜井提升设备    66
第二节、副立井提升设备    69
第三节    矿井排水    80
第九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82
第一节  风量的计算    82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85
第三节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    90
第四节  选取扇风机    93
第五节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96
第十章  经济部分    104
第一节  劳动定员和劳动生产率    104
第二节  矿井设计概算    104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6
参考文献    109
致    谢    110
 

推荐资料